通知公告: |
为全面推进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,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,提升公立医院公益性,更好地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,根据国家、省相关文件精神,结合我市实际,特制定本实施方案。 一、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、四中、五中、六中全会精神和全国、全省卫生与健康大会的决策部署,把深化医改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,将公平可及、群众受益作为改革出发点和立足点,加快推进城市公立医院改革。充分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和主体作用,切实落实政府办医责任,着力推进管理体制、补偿机制、价格机制、人事编制、收入分配、医疗监管、药品流通、医保支付等体制机制改革,着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,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医改获得感。 二、基本原则 (一)坚持政府主导 (二)坚持政策联动 (三)坚持分类改革 (四)坚持探索创新 (五)坚持成果共享 三、改革目标 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,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;建立公立医院运行补偿新机制,破除以药补医机制;推进人事薪酬制度改革,建立符合行业特点的薪酬制度;推进医保支付方式改革,落实协同发展的改革保障机制;优化医疗资源布局,构建分工协作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分级诊疗就医格局。强化公立医院内部管理,不断改善群众就医体验。2017年8月底前,全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。到2018年底,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初步建立,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得到有效控制,卫生总费用增幅与本地区生产总值的增幅相协调。到2020年,总体上个人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降低到28%左右,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基本建立。 四、改革范围 政府(含政府组成部门)和事业单位举办的公立医院、单纯国有资产投资企业所属医院全部纳入改革范围,全部取消药品加成(中药饮片除外)。 五、重点任务 (一)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 1、明确政府办医责任。 2、成立公立医院管理委员会。 3、明确公立医院责任,落实运营自主权。 4、建立完善以公益性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。 5、完善多方监管机制。 (二)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 6、破除以药补医机制。参加改革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(中药饮片除外)。到2018年,城市公立医院药占比(不含中药饮片)总体降到30%左右,传染病、皮肤病等特殊专科医院药占比可适当放宽至35%左右;百元医疗收入(不含药品收入)中消耗的卫生材料降到20元以下。 7、建立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控制机制。2017年,全市医疗费用增长幅度力争降到10%以下。到2018年底,公立医院医疗费用控制监测和考核机制逐步建立健全,参保患者医疗费用中个人支付占比逐步降低。 8、逐步理顺医疗服务价格。按照“总量控制、结构调整、有升有降、逐步到位”的基本原则和“腾空间、调结构、保衔接”的基本路径,将通过规范医疗服务行为、取消药品加成、降低药品耗材费用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措施腾出空间,主要用于调整医疗服务价格。经科学测算,在降低药品、医用耗材费用和取消药品加成的同时,降低大型医用设备检查治疗价格,科学增加收费项目,合理调整提升体现医务人员技术劳务价值的医疗服务价格,特别是诊疗、手术、护理、中医等服务项目价格,建立以成本和收入结构变化为基础的价格动态调整机制,并做好与医保支付、分级诊疗、费用控制、财政补助等政策的相互衔接。建立公立医院新技术医疗服务价格备案制。通过综合施策,逐步增加医疗服务收入(不含药品、耗材收入、检验、检查)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。加强医药价格监管,建立价格监测和预警机制,及时防范价格异动。 9、落实政府财政投入责任。 10、加强医院内部精细化管理。 (三)规范药品供应保障制度 11、逐步推行药品采购“两票制”。 12、完善药品耗材分类采购。 13、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建设。 (四)强化医保支付和监控作用 14、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。 15、完善与分级诊疗相适应的医保政策。 16、强化医保的监管作用。 17、创新基本医保经办服务模式 (五)推进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改革 18、深化编制人事制度改革。 19、创新职称聘任和评价制度。 20、创新人才引进制度。 21、完善人才培养制度。 22、改革薪酬分配制度。 (六)构建协同发展的服务体系 23、明确城市公立医院功能定位。三级综合医院为全市区域医疗中心和慢病防治中心,三级专科医院为全省专病医疗中心和慢病防治中心,三级中医院为全市中医诊疗中心和中医预防保健中心。 24、建立完善分级诊疗制度。 25、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。2017年,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 30%以上,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到60%以上。到2020年,力争将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体人群,形成长期稳定的契约服务关系,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。 26、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。 27、推动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。 28、发挥中医药服务优势。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、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。在提高中医医疗服务价格、体现中医药技术劳务价值的基础上,逐步扩大纳入医保目录的中药制剂和针灸、治疗性推拿等中医非药物诊疗技术在医疗机构的运用,探索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支付方式,合理确定中医按病种支付标准。 (七)提升公立医院服务能力 29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。 30、加强重点专科建设。 31、严格规范诊疗行为。 32、大力推进便民惠民服务。 六、保障措施 (一)加强组织领导。(二)加强政策支持。 (三)加强宣传培训。(四)加强信息公开。 (五)加强考核评估